中医视角下的焦虑症:真相与中西联合治疗之道
你是否常常因一点小事就心惊胆战,心慌、手抖、冷汗直冒?是否总感觉莫名的恐惧如影随形,心神不宁,坐立难安?夜晚是否辗转反侧,头痛欲裂,或是被噩梦惊醒?即便身体检查一切正常,却总怀疑自己得了重病?
许多人因此奔波于各大医院,反复检查,开了一堆药,可症状却如潮水般,退了又来。今天,我将从中医视角,为大家揭示两个关于焦虑症的重要真相。
真相一:胆小心慌,根源在于“胆气不足”与“心神失养”
西医通常将焦虑归因于神经递质失衡。然而在中医理论中,胆主决断。当胆气虚怯时,人就像受惊的小动物,对外界刺激过度敏感,一点风吹草动便“吓破了胆”,这正是焦虑的典型表现。
胆气不足,还会牵连到“心”。中医认为,心藏神,心神需要胆气的护卫与支持。一旦胆气亏虚,心神失去庇护,便会虚弱不安,进而引发失眠多梦、心悸恐慌、精神恍惚等一系列症状。
真相二:药物只是辅助,重建“胆气”关键在自己
中医治疗焦虑症,常采用疏肝解郁、健脾和胃、益气养胆、安神定志的策略,通过调理脏腑功能,补充胆气,安定心神,从而显著缓解痛苦症状。
但一个更为关键,却常被忽视的真相是:药物(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)只能提供暂时的支撑。要想真正重建坚固的“胆气大厦”,让“心神”稳稳安住,核心力量还是在于我们自己。
“晒太阳、多交流、敢面对、动起来”,这四把钥匙,才是我们亲手打开心结、重铸胆魄、真正滋养心神的根本。
曾有一位17岁的男孩,患病一年。高二时,他总是担心尚未发生的事情,心情烦躁,紧张时手心出汗,有时还会伴有心慌、胸闷、头晕、头疼等症状。
经过详细问诊,我诊断他属于心脾两虚证。
治疗方案如下:
中药:党参、莲子芯、合欢皮、菊花、茯神、蓝布正、醋五味子、贯叶金丝桃等。
西药:马来酸氟伏沙明片
服药一段时间后,孩子的情绪逐渐稳定,身体的不适症状也消失了,学习也恢复了正常。
中西联合,增效减副
从医40余年来,我始终秉持“中西联合”的理念来干预精神障碍,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。二者强强联合,既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,增强疗效,又能缩短治疗周期,降低复发几率。
标本兼治:西医精准用药,能快速帮助患者控制症状,减轻痛苦。中医则从整体出发,调节人体气血流通,加强脏腑功能,调和阴阳平衡。两者双管齐下,实现标本兼治。
减少不良反应:中药的参与,可逐渐降低西药的使用剂量,减轻头晕、嗜睡、恶心等躯体不适症状,对青少年儿童更为安全。
降低复发率:前期西药起效后,后期搭配中药巩固疗效,这种协同作用可大幅降低复发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