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“和”之径,解焦虑之困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气和志达,荣卫通利,故不怯。”此句蕴含着深刻哲理:人体气机调和、运行畅达时,意志方能畅达无碍,内心自然远离恐惧怯懦。
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焦虑症如鬼魅般如影随形。许多人一旦被焦虑心慌的情绪笼罩,第一反应便是求助于快速镇静的药物,期望能即刻摆脱不适。然而,药物的作用犹如昙花一现,药力消散后,焦虑症状可能再度肆虐。实际上,真正有效的缓解之道,在于让全身的气血精神回归到“和”的境界。
那么,人究竟为何会失“和”而陷入焦虑的泥沼呢?
从外因角度分析,多源于一个“堵”字。现代社会,工作压力仿若一座沉甸甸的大山,压得人喘不过气;家庭关系若处理不当,便会如紧绷的弦,一触即发;未来又充满了未知的不确定性,让人心中惴惴不安。种种思绪如乱麻般相互交织,阻塞了情绪的正常流动,焦虑症便由此悄然滋生。
从内因来讲,常常归结于“滞”与“虚”。中医认为,思虑过度最易损伤脾胃。脾作为后天之本,是气血生化之源,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,心神得不到充足的滋养,便会变得躁动不安。而肝主疏泄,负责调畅全身气机。若情志不遂,肝气便会郁结,气滞日久便会化火,上扰心神,使人心中惶惶不安、坐卧不宁。
既然找到了失“和”的根源,那又该如何重归“和”的状态呢?关键并非强行镇定,而是疏通与柔养。
“和”的核心在于疏肝理气,让郁结的气机重新顺畅流动;同时健脾养心,使气血充盈,从而濡养心神。这并非简单地将焦虑情绪强行压制下去,而是让身体内部恢复平衡与通畅,使气血运行顺畅,神志自然安定。
门诊医案:见证“和”之疗效
曾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患者,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。近半年来,她持续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,常常无故担心会出事,还伴有胸闷、喜欢叹气、食欲差、入睡困难等症状。我仔细观察她的舌象,发现舌淡红、边有齿痕,脉象弦细。综合判断,此属肝郁脾虚、心失所养之证。
针对她的情况,治疗以“和”为法则,重在疏肝健脾、养心安神。以逍遥散为基础方剂,加入酸枣仁、合欢皮、浮小麦等中药。酸枣仁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,合欢皮可解郁安神,浮小麦则有敛汗除热、安神之效。此方旨在调畅她的气机,柔养她的心神。
经过约两周的调理,患者自述胸闷感明显减轻,叹气的次数也减少了。继续调理三月有余,她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,无故担忧的频率大幅下降。更重要的是,她感觉身体不再像以前那样紧绷,多了一份“松下来”的轻松感。这正是内在气机逐渐“和解”、回归柔和的明显表现。
由此可见,化解焦虑症的长久之道,不在于依赖药物的短暂安宁,而在于帮助身心找回那个丢失的“和”字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还应配合规律作息、适度运动与情绪疏导,让气顺血和,神志自安,如此方能真正摆脱焦虑症的困扰。
中西结合:高效安全的治疗新思路
中医在治疗精神疾病时,不仅注重药物对精神症状的调控,更将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纳入整体考量。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,针对性地选用枸杞、山药等具有保肝作用的中药,或熟地、肉苁蓉等补肾药材配伍成方,亦可结合药膳等食疗方法,循序渐进地改善机体状态。
这种调理方式不仅能提升患者对精神类药物的耐受性,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,还能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促进精神症状的缓解。中西医结合,双管齐下,能更好地保障精神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如果你或你的家人、朋友正遭受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、失眠等精神疾病的折磨,或者有用药方面的困扰,不妨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24小时内会有专业人员联系您详细沟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