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
当前位置:首页 >> 疾病科普 >> 精神分裂症

孩子的4个“小怪癖”,别不当回事!可能是精神问题的求救信号

家中有存在精神分裂倾向的孩子,一些看似平常的“小嗜好”,实则可能是发病的预警信号,家长们务必提高警惕!

1. 独自说话或无故发笑——痰浊扰心之象

若孩子经常对着空气说话、无故发笑,或者提到“听到有人叫我名字”,家长可别简单将其归结为孩子想象力丰富。

从中医角度分析,这大多与痰浊蒙蔽心窍有关。痰湿在体内蕴积化热,扰及心神,孩子便会出现神思不属、幻觉幻听等表现。

2. 频繁小动作、肌肉抽动——肝风内动之征

孩子不自觉地眨眼、咧嘴、耸肩,或是出现肢体局部抽动,这些行为并非都是“坏习惯”。

中医认为,肝主筋。当肝阴不足或者肝郁化火时,都可能引动内风,导致筋脉失养、动摇不定,进而出现上述症状。

3. 呆坐发愣、反应迟缓——心神不守之兆

孩子若常常眼神发直、问而不答、动作迟缓,家长不要轻易认定是孩子“不专心”。

这可能是心气不足、神不守舍的表现,也可能与孩子长期思虑过度、肝郁气滞,致使气血不能荣养大脑有关。

4. 重复动作、过度执着——脾虚肝郁之果

孩子反复洗手、不断检查物品、必须按固定顺序做事等行为,若同时伴有焦虑情绪,家长需引起重视。

中医认为,脾主意,过思会伤脾,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,再加上肝气不疏,容易形成强迫性行为模式。

门诊医案

之前,我接诊过一位 9 岁的男孩小夏。半年前,小夏开始偶尔自言自语,家长觉得“孩子玩闹正常”,便没太在意。可后来,小夏不仅添了挤眉弄眼的毛病,还总是反复洗手,甚至说“听到同学骂我”,上课也常常坐着发呆。由于家长不想让孩子过早使用西药,便带着他前来寻求中医调理。

初诊时,小夏舌红、苔黄腻,脉弦滑,辨证属于痰火扰心、肝风内动,还兼有脾虚湿蕴。针对他的情况,调理思路以豁痰开窍、平肝息风为主,同时兼顾健脾安神。药方中用了胆南星、石菖蒲来化痰开窍,钩藤、白芍柔肝息风,茯苓、白术健脾去湿,还添加了龙骨、牡蛎以重镇安神。

效果如何?

服药两周后,家长欣喜地反馈,小夏发呆的次数明显减少,洗手的行为也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
随后,我根据小夏的恢复情况调整药方。继续服用三个月后,小夏的幻听基本消失,情绪也比之前平稳了许多。

后续,我将治疗方向调整为养心健脾、疏肝解郁,以巩固疗效,避免症状反复。

其实,这些“小嗜好”若能早发现、早干预,通过科学调理,孩子就能少受些困扰。家长们也切勿因忽视而错过最佳调整时机。

中西结合,高效安全

中医在治疗精神疾病时,不仅注重药物对精神症状的调控,更将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纳入整体考量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,有针对性地选用枸杞、山药等具有保肝作用的中药,或者熟地、肉苁蓉等补肾药材配伍成方。同时,还可以结合药膳等食疗方法,循序渐进地改善机体状态。

这种调理方式不仅能提升患者对精神类药物的耐受性,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,还能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,促进精神症状的缓解。中西医结合,双管齐下,能更好地保障精神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
如果你或你的家人、朋友正遭受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、失眠等精神疾病的折磨,或者有用药方面的困扰,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24 小时内会有专业人员联系您详细沟通。
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