抑郁症“求救信号”早识别,中西结合干预有良方
在现代生活中,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,抑郁症作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,正悄然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,为他们带来诸多困扰。实际上,抑郁症并非毫无预兆地突然发作,在发病前,身体往往会通过一些细微的变化发出“求救信号”。及时了解这些信号,对于尽早发现并干预抑郁症而言,意义重大。
信号一:活力丧失,生活脱节
这并非简单的犯懒,而是大脑“能量中枢”出现了故障。研究显示,患者前额叶皮层多巴胺受体减少达 40%,这直接导致行为启动困难。患者并非主观上不想生活,而是丧失了“想”的动力。他们常常长时间躺在床上,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,也不愿与他人交流,仿佛生活失去了色彩。这种活力丧失、与生活脱节的状态,是抑郁症早期的典型信号,提醒我们要关注自身心理状态,及时寻求专业帮助。
信号二:情绪低沉,悲观成习
情绪低落是抑郁症患者的常见症状。与短暂的心情不佳不同,抑郁情绪是神经递质失衡引发的生理反应。在抑郁发作前,患者可能会长时间陷入情绪低落的漩涡,对任何事物都缺乏兴趣,感觉生活毫无乐趣。他们频繁哭泣,对未来丧失信心,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,甚至产生绝望情绪。这种情绪低落往往伴随着习惯性的悲观思维,患者对自己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都持消极态度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,无法获得成功与幸福。这种状态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,还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,推动抑郁症的发作。
信号三:行为失控,自毁求安
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,可能会出现自毁行为,如暴饮暴食、酗酒、自残等。这些行为看似是在寻求短暂的快乐或逃避现实的痛苦,实则是患者内心无法有效控制情绪的表现。这种失控行为不仅会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,还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,使抑郁症病情恶化。
信号四:过度自责,自我否定
患者常常认为自己给家庭带来了负担,是朋友的累赘,甚至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和否定。这种自责感伴随着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的情绪,让患者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,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。他们常常会说“都是我的错”“我不应该这样”等自责的话语。
信号五:思维迟缓,注意力难集中
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,可能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。他们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迟钝,反应变慢,无法像以往那样高效地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,甚至难以完成简单的日常活动。这种“变笨”的感觉让患者感到自己失去了控制力,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。
科学应对:中西联合,标本兼顾
对于精神心理疾病,可采用中西联合、标本兼顾的方式进行科学应对。
双管齐下,标本兼治:中医从整体调理入手,帮助恢复身体内在平衡;西医针对症状精准用药,快速缓解情绪反复的问题。这种治疗方式既能治“标”,控制症状,又能调“本”,预防复发。
降低副作用,提升安全性:中药灵活配伍、针灸等疗法能辅助降低西药用量,减少头晕、肠胃不适、躯体症状等不良反应,尤其适合青少年儿童、老年人群和长期用药人群。
预防复发,优势显著:在急性期,西药可快速起效,之后辨证搭配中药巩固疗效,综合调节五脏六腑。与单一用药相比,这种联合治疗方式可使复发率降低约 30%。
赵振海主任在精神科临床工作 30 余年,他始终秉持“中西双结合,身心两手抓”的综合干预理念,认为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,才能取得良好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