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视角下:破解青少年情绪障碍难题
在当今社会,青少年情绪障碍问题日益突出,已然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。作为一名在精神科临床工作超30年的中西医大夫,今天我将从中医角度出发,与大家深入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中医之间的紧密联系。
一、情志之困:中医对情绪障碍的深度解读
中医理论中的“七情致病”学说,将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视为引发疾病的内在因素。《黄帝内经》中明确记载:“百病生于气也,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”。
当代青少年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成长压力,如朋辈间的激烈竞争(朋辈内卷)、父母的高强度督促(父母鸡娃)、校园欺凌等。持续的精神压力会使“气机逆乱”,进而引发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障碍。
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,我接诊的青少年里,约70%的孩子存在“肝郁化火”的典型脉象。这类孩子通常表现为烦躁易怒、入睡困难;约60%的孩子呈现出“心脾两虚”的舌象特征,对应的症状有困倦乏力、注意力难以集中等。
此外,常见的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中医证型还有以下两种:
1.气机逆乱型:情志刺激会直接致使气机升降失常。怒则气上,会引发头痛、眼睛发红;悲则气消,会伴随乏力、气短;恐则气下,会出现遗尿、注意力分散等症状。青少年情绪波动较大,更容易出现“气滞 - 血瘀 - 痰凝”的病理链式反应。
2.痰火扰心型:这种证型常见于喜爱食用肥甘厚味食物、沉迷电子产品的青少年。痰湿郁积后化火,上扰心神,表现为口苦口臭、急躁冲动,舌苔黄腻。
二、阴阳失衡:青少年面临的身心挑战
与此同时,现代生活方式也在制造新的青少年致病因素。
学业压力会导致“思伤脾”,引发消化功能紊乱,孩子可能出现食欲不振、腹胀等症状;亲子冲突会引发“怒伤肝”,诱发攻击性行为,孩子可能变得易怒、暴躁;社交焦虑对应“恐伤肾”,表现为回避退缩,孩子可能害怕与人交往,逐渐变得孤僻。
此外,熬夜刷题会耗伤肾阴,外卖饮食容易滋生痰湿,过度用眼会损耗肝血,饮食结构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情志异常。碳酸饮料会损伤脾阳,油炸食品会助长湿热,节食减肥会导致气血不足。
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在破坏“阴平阳秘”的健康状态,让青少年的身体和情绪陷入危机。
另外,季节变化对情志的影响也不容小觑。春季肝气升发受阻,容易引发忧郁情绪,孩子可能变得情绪低落、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;夏季心火亢盛,会诱发狂躁情绪,孩子可能表现出冲动、易怒的行为;秋季燥热伤肺,会加重悲伤情绪,孩子可能更加多愁善感;冬季闭藏不足,会导致精力衰退,孩子可能感到疲惫、乏力。
这种“天人相应”的规律在青春期快速发育的身体中尤为明显,会加重青少年的情绪困扰。
三、如何科学应对青少年心理疾病?
中西联合,标本兼顾是关键!
1.标本兼治,双管齐下:中医从整体调理入手,帮助恢复身体内在平衡;西医针对症状精准用药,快速缓解情绪反复的问题。二者结合,既能治“标”控制症状,又能调“本”预防复发。
2.减少副作用,提高安全性:中药灵活配伍、针灸等疗法能够辅助降低西药用量(如减少头晕、肠胃不适、躯体症状等不良反应),尤其适合青少年儿童、老年人群以及长期用药人群。
3.预防复发优势明显:在急性期使用西药快速起效后,辨证搭配中药巩固疗效,综合调节五脏六腑,相比单一用药,复发率可降低约30%。
我是赵振海,一位深耕中医心理领域的精神科大夫。如果您正被抑郁、焦虑、失眠、精神分裂、双相情感障碍、强迫症等精神心理疾病问题困扰,却不知如何处理,可以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免费咨询,我会在24小时内联系您详细沟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