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健康常识

精神药物成瘾危机:警惕三类“隐形陷阱”与安全用药指南

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,信息传播极为迅速,精神类药物也由此被更多人接触和使用。然而,部分精神药物潜在的成瘾性问题却常常被大众忽视,稍有不慎,就可能给患者带来难以承受的巨大困扰。在此,为大家揭示三种成瘾性极大的精神药物,务必提高警惕,谨慎使用!

一、苯二氮䓬类:镇静催眠背后的“成瘾深渊”

苯二氮䓬类药物在临床上是常用的镇静催眠药与抗焦虑药,像大家熟知的地西泮(安定)、氯硝西泮、艾司唑仑等都属于此类。它们具备镇静、催眠、抗焦虑、抗惊厥以及肌肉松弛等多种功效。

这类药物成瘾的关键原因在于对大脑神经递质系统的干扰。长期使用后,大脑会逐渐适应药物的作用模式,产生耐受性。这意味着患者需要不断增加药量,才能维持原本的治疗效果。

一旦停药,患者便会陷入痛苦的戒断反应中。焦虑情绪会急剧加剧,失眠状况反弹严重,还会出现震颤、大量出汗、心慌等症状。严重时,甚至可能引发癫痫发作或意识障碍,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。

二、抗抑郁药:曲唑酮的潜在依赖风险

曲唑酮属于四环类抗抑郁药,除了具备抗抑郁作用外,还有一定的镇静和催眠效果。

相较于其他常见的精神药物,曲唑酮的成瘾性或许不那么突出,但长期大量使用仍可能导致心理依赖。患者可能会因药物带来的镇静效果和情绪改善,逐渐对药物产生依赖心理,觉得只有依靠药物才能维持良好的状态。

一旦停药,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、失眠加重等症状。虽然这些症状通常不像苯二氮䓬类药物戒断反应那样剧烈,但也会对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,干扰正常的生活节奏。

三、兴奋剂类精神药物:“活力假象”下的严重隐患

像哌甲酯这类中枢兴奋剂,常用于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,在某些特殊情况下,也会用于成人精神疾病的治疗。

哌甲酯的作用机制是促进大脑中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,从而提高患者的注意力和警觉性,让人产生一种短暂的“活力”和兴奋感。这种看似积极的感受,容易让患者陷入误区。

患者可能会为了持续追求这种兴奋感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效果,而不断增加药量。一旦停药,就会出现疲劳、抑郁、注意力不集中等戒断症状,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,使患者陷入新的困境。

四、安全服用精神药物的四大要点

(一)严格遵循医嘱

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药物,切不可自行增减剂量、更换药物种类或擅自停药。如果在服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或疑问,务必及时与医生沟通,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。

(二)避免长期使用

对于一些容易成瘾的精神药物,如镇静催眠药,医生通常会建议短期使用,一般不超过4周。长期使用不仅会大幅增加成瘾的风险,还可能导致药物效果逐渐下降,副作用不断增多,给身体带来更多负担。

(三)循序渐进停药

如果需要停用成瘾性精神药物,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,切不可突然停药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、身体状况等因素,制定专属的停药计划,确保停药过程安全、平稳。

(四)密切关注自身反应

在服用精神药物期间,患者要时刻留意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反应。一旦出现异常的情绪变化、身体不适或戒断症状,应立即告知医生,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,保障身体健康。

如果您正被抑郁、焦虑、失眠、精神分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强迫症等精神心理疾病问题所困扰,却不知如何应对,不妨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免费咨询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,为您详细沟通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