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类精神科药物或成痴呆“隐形推手”,科学应对有妙招
在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领域,精神科药物宛如一把双刃剑。它既能凭借强大的药效,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,助力他们重归正常生活;然而,也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,给患者健康埋下隐患。其中,有 3 类精神类药物,若长期使用,极有可能大幅增加痴呆的发病风险,不得不防!
一、苯二氮䓬类药物:扰乱神经的“定时炸弹”
苯二氮䓬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镇静催眠、抗焦虑“利器”,像地西泮(安定)、氯硝西泮、劳拉西泮、艾司唑仑等,都是其“家族成员”。但长期使用这类药物,会对大脑发起“攻击”,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。
一方面,它会打破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。γ - 氨基丁酸(GABA)等神经递质是维持神经正常调节功能的关键“信使”,而苯二氮䓬类药物会干扰它们的正常功能,导致神经调节功能陷入紊乱。
另一方面,这类药物还可能引发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。海马体等脑区与记忆和学习密切相关,长期用药会影响这些脑区的功能,使患者的记忆力下降、认知能力受损,痴呆风险也随之增加。
二、抗精神病药(部分):损伤大脑的“无形杀手”
部分抗精神病药物,如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中的氯丙嗪、氟哌啶醇等,以及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在高剂量或长期使用时,都可能成为痴呆的“帮凶”。
长期使用这类药物,会对大脑神经元造成损伤,干扰大脑的神经可塑性。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就如同树木的生长能力,一旦受到药物干扰,就会失去正常的生长和调整能力,导致大脑功能逐渐衰退。
此外,一些抗精神病药物还可能引发代谢紊乱,如血糖、血脂异常等。这些代谢问题就像“多米诺骨牌”,会进一步影响大脑的健康,增加痴呆的发病风险。
三、抗胆碱能类精神药物:抑制神经的“幕后黑手”
在精神科,抗胆碱能类精神药物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。例如,氯丙嗪、奋乃静等传统抗精神病药,以及阿托品、苯海索等部分用于缓解药物副作用的辅助药物,都具有一定的抗胆碱能效应。
大脑中的乙酰胆碱在记忆、学习、认知等高级神经功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长期使用抗胆碱能药物,会过度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,干扰神经元之间的正常信号传递,导致大脑神经功能受损,影响海马体等与记忆和认知密切相关的脑区,进而增加痴呆的发生风险。
四、科学应对精神心理疾病:中西联合,标本兼顾
面对精神心理疾病,如何科学治疗才能避免陷入药物副作用的“陷阱”呢?中西联合治疗模式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,真正做到了标本兼顾。
(一)标本兼治,双管齐下
中医治疗从整体调理入手,通过辨证论治,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内在平衡;西医则针对症状精准用药,能够快速缓解情绪反复等问题。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,既能治“标”控制症状,又能调“本”预防复发,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保障。
(二)减少副作用,提高安全性
中药具有灵活配伍的特点,配合针灸等传统疗法,能够辅助降低西药用量,减少头晕、肠胃不适、躯体症状等不良反应。这种治疗方式尤其适合青少年儿童、老年人群和长期用药人群,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。
(三)预防复发优势明显
在急性期,西药能够快速起效,缓解患者的症状。随后,辨证搭配中药巩固疗效,综合调节五脏六腑,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全面恢复。与单一用药相比,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复发率可降低约 30%,为患者提供了更持久的健康保障。
如果您正在被抑郁、焦虑、失眠、精分、双相、强迫等精神心理疾病问题困扰,却不知如何处理,不妨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免费咨询,我们将在 24 小时内与您详细沟通,为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